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
新闻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 : 南海网  >  昌江新闻网  >  昌江新闻

感动昌江 | 退伍老兵陈世奇:三度走上创业路 只为乡民富起来

南海网 http://www.hinews.cn 时间:2023-03-21 09:18 来源:南国都市报 作者:赵航

  “我今年已经快60岁了,这是我的第三次创业。前两次的项目都已经走上正轨,这次如果想独立做,可能会闷声发财。但我更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,一起助力乡村振兴,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,让农民朋友钱袋子都能鼓起来!”在2022年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的路演环节,陈世奇在讲解项目过程中脱稿说出了这段话,感情真挚,句句入心,触动了现场所有人。

  南国都市报记者 赵航

候选人物15 陈世奇

  从退役军人到创业先锋

  他走上了35年创业路

  陈世奇的三次创业并非世间传奇,却与时代息息相关。

  1982年,陈世奇从广西到五指山当兵。5年多的军旅生涯,塑造了踏平艰险百折不挠的军人底色,像一道烙印永远铭刻在灵魂深处,直接影响着他后来的发展。同时,这5年多的经历,让陈世奇对海南这个第二故乡产生了热爱。

  1987年,陈世奇在海南退役。当时退伍补助费130元,他用这笔钱回了一趟广西老家。陈世奇记得,那时琼州海峡的通行费用是7.5元,沿途吃住也有开销,回一趟家,再回海南时路费差点不够用。靠着在部队学习的汽修、驾驶技术,陈世奇在昌江糖厂找了一份司机的工作,第二年,他与同是糖厂工人的妻子结婚,成了一名昌江女婿,在这里扎根。

 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,是海南在摸索中高速发展的年代,但身无分文的陈世奇在这个年代并没有投资的资本,这一时期他就像所有平凡的普通人一样,做着最熟悉的工作:打工。

  1988年到1997年间,陈世奇做过汽修工,跑过客运,开过杂货店,当过包工头。恍惚间,他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年龄,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,他第一次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。

  1997年陈世奇在昌江承包了一片农田,成立公司,开始了农业创业。那时,种植120亩香蕉的他是昌江第一个规模化种植香蕉的大户。农业是昌江的主导产业之一,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,但地里到底该种什么,却是当地农民非常困惑的问题。创业之初,陈世奇风里来雨里去,足迹遍布十里八乡。几年下来,他的香蕉生意越来越红火,也给周边百姓闯出了一条康庄大路。

  开始种植香蕉的10多年里,并非一帆风顺。“2003年11月17日,大台风突然就刮起来了。”提起这次受灾,陈世奇至今心有余悸。

  台风“尼伯特”是海南历史上来得最晚的台风之一,登陆突兀让人措手不及。根据记载,这次台风给海南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.3亿元,全省香蕉大面积绝收、倒伏。陈世奇作为香蕉种植的大户,自然也没法幸免。

  “当时也没有买保险的意识,我直接损失200多万,欠了不少银行贷款,当时真的很绝望。村民们都在看着我这个带头的,我没有任何退路。”陈世奇回忆道。

  在政府的支持和陈世奇等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,村民们很快完成了复种,弥补了产业损失,也让香蕉产业逐渐走上了正轨。近年来,当地效仿陈世奇种植香蕉的农户越来越多,种植总面积已达9万多亩,陈世奇的公司也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农业产销一体化物流中心。

陈世奇在农田里讲解种植技术(受访者供图)

  回收地膜“种”绿色

  农业大户果断转型

  随着产业越做越大,陈世奇逐渐发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杂音。

  农民种地有句口头禅,“地膜盖一盖,增收几百块”,为了提高土壤温度,保持水分,农业种植中普遍都会使用地膜。但随之而来的残留地膜也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。陈世奇在田间地头看到,残留地膜和土壤盘根错节的纠缠在一起,一团团黑色在土地中隐约可见,造成了严重的“视觉污染”。

  “这些膜在地里100年都不会降解,我们现在用膜是增收了,但是子孙后代怎么办?我们赚钱,让他们来买单?”陈世奇的疑问没人解答,所以他选择了自己寻找答案。

  2011年,国家倡导资源再利用,借着这个机会陈世奇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,这次他选择的是塑料再生——回收地膜,通过分解加工,制作成灌溉滴管等塑料制品。

  “我做了一些调研,其实有可降解的地膜,但太贵了,一亩3万多元,价格是普通地膜的30倍,根本不是老百姓能承受的,现阶段最合适的解决方法,就只能是旧膜回收再利用了。”

  说干就干,凭着退役军人特有的果断,陈世奇投资100万元创办了塑料回收工厂,一斤地膜收上来能产出二两塑料颗粒,去掉电费、设备损耗和人力,几乎没有利润可言。同时,塑料回收毕竟和种地不同,是实打实的技术活,靠着一腔热血建起来的厂,也产生了诸多衍生问题。

  “你那工厂就是狮子大开口,喂多少进去都不够吃的。”陈世奇的妻子时不时就抱怨两句,但口头说归说,行动上却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,为了工作的方便,她和陈世奇收拾行装,一家人都离开县城,搬到了工厂里住,这给了陈世奇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遇到的问题。

  “还好地方政府很支持这个事业,一方面提供了贷款,另一方面也安排了技术人员指导整改并组织环评,这才让厂子走上正轨。”陈世奇说。

  如今,经过11年的发展,陈世奇的塑料回收厂每年生产加工废塑料能力达到5000吨,产业辐射昌江、儋州、白沙、东方、乐东等诸多地区,在海南的塑料再生企业中居于领先地位。

  从农田回收上来的一块块地膜,终于按照陈世奇的心意,转换成了一片片“绿色”。

  种竹子、挖竹笋

  年近六旬他选择“再出发”

  “种地这东西吧,三分种,七分管,要是种了就能收获多多,哪还有穷人?”在陈世奇看来,地里种什么,怎么种是门大学问。

  2019年,年近六旬的陈世奇,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感召下,开始了新的创业项目。“种竹子挖竹笋好处很多,一方面能创造经济价值,另一方面竹子有很强的固碳作用,有助于生态环保,而且竹子在海南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,有很悠久的种植历史,当然还有很重要一点,这个竹笋它真的好吃。”陈世奇笑着打趣道。

  陈世奇的自信是有根据的。他的竹笋项目在2021年开始有产出,当年就陆续通过海南省餐饮协会、海南省竹藤协会、海南餐饮食材供应链大会等平台,向海口约200家、昌江数百家餐饮店供应鲜笋,到了第二年,在上海等地也有了“回头客”,市场认可给了他极大的底气。

  “现在,我自己200多亩的竹园固定用工10个人,灵活用工超过40人。附近农户也跟着种植了50亩左右,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,现在我们组建了产业联盟,已经开始和村集体、合作社合作,推广竹笋的规模化种植。计划到2023年将能达到3000亩、2025年达到5000亩、2026年达到1万亩,那时年产值能超过2亿元。到时候大家的钱袋子就真的鼓起来了。”陈世奇的口中,对未来的憧憬始终着眼于整个农户群体,鲜少提及自身。

  “共同富裕”,是一场比拼精力与耐力的长跑。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此时此刻,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,实现共同富裕,和陈世奇一样的创业者正在交出自己的答卷。

  据悉,第三届“感动昌江”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由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、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、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,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、昌江黎族自治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承办,南海网、南国都市报社执行。

责任编辑:周玉敏
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